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19年1月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专题 春风化雨四十载 脚踏实地敢担当 韶华易逝 初心不改 敢拔清贷“钉子户” 客户的事就是大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风化雨四十载

——记四川大竹农商银行退休员工 甘国安

□ 本报记者 周文军 通讯员 甘旭

时光荏苒四十载,岁月如梭改革路。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起中华民族复兴发展风帆的同时,也吹响农信社变革成长的号角。四川大竹农商银行清河支行退休员工甘国安就是农信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之一。

甘国安,今年60岁,197812月参加工作,20186月退休,与大竹农信共同走过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四十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出纳、会计、客户经理等职位,在柏家、柏林、李家、清河等网点工作,多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大竹农信的改革发展事业。

谈起与农信结缘,甘国安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工作之初,农信社规模小、条件苦,一张柜台、一把算盘、几条板凳、几组木柜就构成了一家信用社的全部设施;网点设在公社的一处穿堂屋,一边办业务,一边还有行人在柜台前穿行;电力资源缺乏,经常点着煤油灯办理业务、处理账务;当时还是处于手工记账时期,不小心发生错账,有时还需要全网点员工加班查账到深夜。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进村入社基本上都是土路,只要一下雨就是一滩泥,甘国安经常踩着一身泥土进村入户组织存款、营销贷款。当时经济并不发达,乡亲们基本没有多少盈余,他就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存款,这家50元,那家100元,才一步步奠定起信用社发展的根基。遇到谁家想要贷款,他就背上挎包到借款户家中调查,那时乡亲们贷款数额都不大,贷款100元买化肥、贷款200元治病是常有的事,金额虽然不多,但每一笔贷款背后都是一段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的助农故事。

改革开放推动了农信社的改革,大竹农信联社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营业网点相继新建、装修,办公环境逐渐宽敞、亮丽;业务办理跟上时代步伐,迈向信息化、科技化;产品、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存贷规模迈入县域前列……在整个过程中,甘国安积极汲取新知识、学习新业务,以适应农信事业发展的需要。90年代末,大竹农信联社开始使用电脑办理业务,他废寝忘食学习电脑知识,还专门买来学习机练习五笔输入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使用电脑办理业务和电脑的基础维修。21世纪初,四川省联社推出了SC6000操作系统、贷款业务系统,年过半百的他,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由于记忆力衰退,他就将交易码、业务步骤写在笔记本上,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背一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了县域内少有的50岁以上精通贷款业务系统和SC6000操作系统的员工。2018年,花甲之年的他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为了减轻大竹农商银行清河支行社保卡开卡压力,他又学习了社保卡的录入流程,在退休前帮助支行同事完成了社保卡的录入,为支行完成社保卡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十年来,虽然内外环境不断在变化,甘国安“与农共舞”的初心却坚若磐石,他始终奋战在服务“三农”的最前线,用农信的金融雨露滋润农民、农企、农村的发展。在清河支行担任客户经理期间,清河镇双龙寨村村民郑锡顺,经营农耕机具生意,急需15万元资金购买农具,但其自有资金仅有10万元,春耕时节,就怕机器设备跟不上,当他为剩下的5万元钱一筹莫展之时,甘国安了解到该信息,主动到他家中进行调查,为其发放助农贷款5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帮助郑锡顺将农耕机具及时交到农户手中,保证了农户春耕作业的顺利进行。

据了解,截至20186月末,大竹农商银行清河支行贷款余额达到4203万元,其中农户贷款1186万元,扶贫贷款871万元,该行已然成为了当地支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变迁的四十年,在此期间,大竹农信不少员工选择转业,或去往薪酬更为优厚的单位,或下海经商,而甘国安却始终坚守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传递着心中不灭的农信情怀。

在日常工作中,他总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客户来办理业务,他总是热情服务,帮他们排忧解难,以至于经常有客户即使不办业务也要到营业厅开看望问候这位贴心的“老大哥”;对于不良贷款清收,他却狠下心来,毫不徇私,坚决催收,面对求情和要挟,他都不为所动,坚持公事公办;面对工作中的诱惑,他坚持廉洁奉公,四十年来无一次“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

退休后,他了解到清河支行人手紧缺,他不顾身体状况,义无反顾选择返聘帮助清河支行渡过人员“空窗期”,带领年轻客户经理上街下乡熟悉客户、营销产品……他的真心实意也换来了同事们的真心敬重。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信社的环境、规模、队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还要在煤油灯下做账,现在已经实现办公现代化、信息化;以前全县信用社存贷规模只有几十万元,现在已经突破两百亿元;以前我们好多员工文化水平较低,现在招聘的员工都是大学生、研究生……看到大竹农信越变越好,作为一名老农信人,我打从心里高兴,也希望我们的农信事业在下一代手中能够发展得更好,为农村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甘国安如是说。

壮举易创、平凡难守,甘国安与大竹农信共同走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他以一个“农信老兵”的身份坚守住了一份平凡,传递出了农信大爱,铸就了不凡的农信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