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19年1月1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浅析农商银行库存现金管理 新常态下金融机构纪检监察工作探究 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体会 农金机构参与扶贫攻坚战的途径 建立农信社青年员工激励机制 农信社服务县域实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析农商银行库存现金管理

□ 作者 杨创业

银行库存现金是为满足日常客户存、取款周转的需要,库存现金作为非盈利资产,不能为银行带来收益,这是业内人士所熟知的。库存现金过高,会降低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营收成本;库存现金偏少,又会带来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对银行的正常经营构成较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在保证支付顺畅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库存限额、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正是大多数银行所希望的。下面笔者结合农商银行业务实际,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库存现金管理的难点

1. 点多面广,现金使用量难以估计。一是农商银行大多是由原农信社改制而成,分布于城乡各地,机构网点众多,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每天存取时间,数额不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现金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给预估库存带来一些困难,迫使网点增加了库存现金。二是农商银行面向“三农”各种代理业务品种繁多,如代理医疗保险、电费、交通罚款等,迫使网点每日需求的现金波动较大,增加了各网点估算现金需求的难度。而农商银行“点多面广”的特点,又放大了预估库存现金限额的难度。

2.农村市场对现金的需求量存在不确定性。一是很多私营企业主基于避税、手续费等需求,大量使用现金支付;有的因为现金交易比转账交易手续费低,大量提取现金,而所得现金又有一部分存入银行个人结算账户。二是农商银行绝大部分网点位于农村及城郊结合部,一般所属客户结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类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结算渠道还不能完全接受,在观念上普遍存在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支付理念。三是农村缺少POS刷卡、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现代化支付环境,客观上也导致现金需要量的增大。

3.农商银行在库存现金管理上重视不够。一是由于现在存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为吸引更多客户资源,特别是优质客户,采取多种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而放弃对现金支取的要求,使大额现金的审批流于形式。二是基层网点精细化管理不够,只重视存款的吸收、贷款的发放,认为多一些库存现金对农商银行的经营效益影响不大,部分网点为了讨好对公客户,放松对客户现金监管要求,超范围支付现金,导致对库存现金的管理理念徘徊不前。

库存现金管理的对策

1.加强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与推广。一是利用各种会议、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在营业网点摆放宣传资料,利用LED显示屏进行滚动宣传,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并进行现场指导与咨询;有针对性地对本网点开户的企业财务人员、个体经营户进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培训;通过介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便捷支付手段,提高农村企事业单位、个人使用电子支付等现代化支付渠道的比例。二是利用网点柜员加强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与推广。网点柜员可充分利用农商银行特有的“人缘、地缘”优势,向客户宣传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对一些不会操作电子银行的客户进行现场指导,使广大顾客了解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方便、快捷、实用。三是有计划的了解客户资金的用途,对可用转账、电子渠道办理的支付结算业务,积极引导客户办理电子银行业务;从而在减轻柜员的劳动强度的同时,节省了库存现金的备付,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提升库存现金限额管理的精准度。一是各基层网点要重视现金的日常管理工作。经常性的了解网点的库存限额情况,根据网点的存款规模、业务情况,精确核定库存限额,并将库存现金管理的精确度与网点年终考核相挂钩。二是提高网点现金需求的预测水平。通过加强委派会计大额现金管理培训,强化大额现金支取预约登记、现金监管政策等落地;提高预估现金使用量水平,确保在客户支取时可及时支付。三是农商银行金库要根据各季节、各节庆日实际,及时调整现金库存,配备足够的资金,并对各券别的票面进行合理配置。

3.拓展非现金支付结算渠道。一是加快自助机具的布放。要在人口密集,没有营业网点的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布放ATM、自助转账等自助设备,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二是改善农村的用卡环境。在农村超市、商场等,大力推广和布放POS机、惠农终端等设备,用移动设备来代替现金交易,提高电子产品替代率,减轻临柜的压力。三是创新服务,为“三农”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农商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大力创新服务,增加服务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捷的服务,尽量降低现金使用量,从而降低基层网点库存现金限额。(作者系甘肃会宁农商银行副行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