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精准脱贫工作的持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作为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增加脱贫质量、提高贫困家庭发展可持续性方面效果显著。但要决胜脱贫攻坚,农村金融还需加强精准扶贫。然而,目前在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难点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难点
扶贫目标难以锁定 精准扶贫中要求扶贫对象精准,但真正做到有效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有一定难度。因为贫困地区扶贫对象收入状况难以确定,其个人信息无法通过网络系统整合,无法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信息网络系统实施动态监控,造成扶贫对象的个人信息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金融扶贫风险较大 因为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下,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贷款偿还方面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如果将资金贷给贫困人口,会面临资金使用过程中“效率缺失”问题、资金回收过程中的“可持续性”问题等。目前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信贷投入违背了其盈利性的目标。
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差 30多年的扶贫实践,使农村贫困面积大大缩减,只剩下条件最艰苦、基础设施最薄弱、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山区,扶贫工作面临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使得金融扶贫的成本增加。一方面,贫困地区人口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不仅无法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甚至拒绝接受新事物,教育缺失是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深层阻碍,对金融知识的一无所知给金融扶贫工作带来一定阻碍。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村贫困人口没有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渠道。
金融扶贫工作缺乏创新 金融机构在扶贫工作中还只是延续老路子:确定需要资金或贷款支持的贫困村,继而为贫困村注入扶贫资金,或向每个贫困户发放扶贫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投入的资金不少,但由于缺乏后期服务,扶贫效果不佳。这种传统的扶贫思路不改变,金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最大程度地实现。
对策建议
积极落实信贷支持政策 针对农村产业发展,金融业需要坚定落实对贫困地区产业的信贷支持,如对贫困地区的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等可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比照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从拨备计提标准、风险容忍度、不良资产核销等监管要求方面对贫困地区有关产业进行一定的倾斜;对金融业在贫困地区产业的信贷给予一定激励,通过金融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合理改革贫困地区原有的产业模式。
坚持不断创新 一是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对金融所产生的支撑需求更加多元化,除最原始的资本投资以加强贫困地区各产业部门的开发与建设外,还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二是要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活力,切实发挥金融政策与扶贫政策的协同效应,共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是通过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促进金融在次发达地区的渗入,满足其金融多元化的潜在需求,既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高效稳健开展,也能够满足其金融产品多元化、收益多元化等方面的需求。四是加强金融服务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工作职责,实现服务体系信息共享、协同办公,畅通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五是目前贫困地区便利的金融服务网点和设备不够普及,而贫困人口仍以现金进行消费为主,因此金融机构应加强网点服务设施建设。
强化精准扶贫 一是聚焦特色产业。单一产业结构是农村地区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在资源优势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并依靠科技创新为贫困地区提供信息等支持。在一些风景优美、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的贫困地区,吸引有能力的客户投资特色产品加工、销售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拉长其产业链,帮助当地引进一批好项目,实现特色产业的三产联动发展。二是筑牢发展基础。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提高农村公众通达能力,有效解决其交通难题,为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三是注重系统化运作完善扶贫生态。扶贫先扶智,要利用金融资金支持,借助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教育”深入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足不出户就可获得优等教育资源,有效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均等化;强化教育救助,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平等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对贫困地区群众金融知识的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增长金融知识。四是精准识别帮扶对象。要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对贫困户的信息实时动态管理,根据信息变化精准识别帮扶对象,并随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