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进一步支农支小、向零售银行转型成了农商银行转型发展的共识。但伴随农商银行零售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零售贷款余额不断增加,其所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攀升。因此,零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成为了农商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对其今后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履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社会责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农商银行零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农商银行零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农商银行面临的主要零售信贷业务风险
客户群体不集中绝大多数农商银行经营范围主要分散于县域、乡镇和行政村,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农商银行服务的县域小微企业、农户等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弱、信用意识不强,违约率偏高;多数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和财务状况等有效信息匮乏,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内控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农商银行虽然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推进信贷管理模式转型,但在各类信贷检查中,仍发现存在贷款“三查”不充分,信贷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尽管农商银行以改制为契机对其内控体系进行了完善,但仍存在制度缺失、执行不力等问题。此外,部分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在业务学习上缺乏耐心与钻研精神,对业务不熟,对规章制度一知半解,也是造成部分农商银行出现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
绩效考核机制不健 全部分农商银行在考核指标设置上不全面、不细致,未建立以岗位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在考核结果的应用上不能做到与薪酬分配、岗位调整、职务晋升、教育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充分挂钩,员工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提升零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优化信贷管理结构 作为服务三农的银行,农商银行应该增加对农民和农业相关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支持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一是从发展定位看,农商银行“因农而生,因农而兴”,支持三农发展是农商银行的经营定位,更是农商银行的政治责任。二是从监管要求看,银保监会多次强调农商银行应该坚守本源,聚焦主业,并作出了“在区域经营上,以本地为主,贷款不能出县,资金不能出省”的强监管要求。三是从发展前景看,近年来,国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相继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支持三农发展力度前所未有,特别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为三农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综上,农商银行应把资金重点投放到“新三农、大三农”领域,把主要精力用在扶持农民、农业、农村发展上,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升发展内涵,拓宽发展路径。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农商银行要将相关奖惩制度进行明确,形成制度体系,让每一名员工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将业绩优秀的员工纳入晋升名单中,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零售信贷业务在风险防控范围内大幅增长。二是农商银行要对员工的零售信贷业务每月进行数据统计,按照数据指标进行奖惩,并将考核数据化。对考核指标排名靠前的员工,按照名次进行对应奖励,对排名末尾的员工则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这样制度化的奖惩,一方面对员工起到了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降低零售信贷业务风险的作用。
抓好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农商银行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积极推进“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等创建活动,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其确定授信额度大小、衡量利率高低等方面的参考依据;对信用好的村组优先给予信贷优惠政策,营造“好信用建好档案,好档案得优质贷款”的良好氛围。二是农商银行要以支持致富带头人、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为抓手,立足当地实际情况,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家庭亲情贷”系列贷款产品。对形成不良贷款的联户联保进行拆分,对符合条件的通过“家庭银行亲情贷”的方式重新授信。以上举措,对重塑农村诚信文化、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都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有效控制业务成本 一是控制业务风险。农商银行要加强对零售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及支付结算系统安全风险的监测与防控,同时规范员工行为,查堵案件风险漏洞,健全风控体系。二是控制资本消耗。合理制订零售信贷投放计划,将有限的资本和信贷资金向风险权重小的支农支小贷款业务倾斜分配。三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降低利润增长对资本消耗的依赖度。
拓展风险转移途径 现阶段,部分农商银行的短期贷款客户经常出现不及时归还贷款的情况,如果能通过贷款证券化的形式把贷款出售给专业的机构,达到回收资金的目的,或许能使得农商银行的零售信贷业务损失达到最小。
(作者单位:吉林九台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