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21年7月2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优化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提高农商银行监事会履职质效 “互联网+”趋势下农商银行转型发展思考 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 后疫情时代农信机构经营思路探析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后疫情时代农信机构经营思路探析

□ 作者 宋慧菊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进入到调整恢复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更好服务实体企业,全国农信机构迅速投入到“抗疫”斗争下半场模式,在自我化解“疫殇”的同时以普惠金融战略为载体,为受疫情影响企业“输血供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一场机遇和挑战,催生了新的变革、新的产业、新的模式,疫情后农商银行的挑战和机遇在哪里,发展逻辑又有哪些变化,值得业内人士思考。

危机与挑战并存

面临外部环境对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的冲击 受到疫情因素干扰,企业延期复工、经济形势下滑等因素导致有效信贷需求下滑,短期内信贷业务增速放缓,但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前期被抑制的信贷需求得到释放,集中较快反弹的资产规模,给资金市场化运营能力较为薄弱的农信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现阶段受资产规模增速减缓以及LPR下调影响,农信机构盈利指标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由于疫情影响下的小微企业还款能力显著下降,大中型企业客户风险暴露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加快了农信机构不良资产风险暴露,桎梏整体业务经营的推进。

面临严监管和化解风险双重压力 疫情后,人行相继推出了降准降息、再贷款、再贴现等一系列政策,帮助银行补充资本,提升其放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之殇”。但疫情对中小银行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业务经营形成了较大负面冲击,短期的利好政策不能完全满足农信机构“后疫情时代”战略转型的发展需要。中央明确提出要打好包括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在内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银保监会采取逾期90天贷款一律纳入不良的监管措施开始,针对农信机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缺少实质性的支持政策和帮扶措施,其不良贷款化解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管理问题,亟需妥善应对。

面临自身解困能力不足的压力 金融与实体经济唇齿相依、共荣共生,疫情下,农信机构同样面临着旺季不旺、“开门红”不红、存款难增、贷款难放等发展困局。此外,在总量有限的县域市场里,存在个别金融机构为抢占存款市场违规高息揽储或变相高息揽储等扰乱地方金融秩序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农信机构新出台的战略金融政策执行效果,造成在其原有体制机制下很难迅速出台政策措施,完成战略转型。加之疫情后,金融服务向数字领域的快速靠拢,也成为数字银行发展较为滞后的农信机构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农信机构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疫情是暂时的,但市场发展是长期的,农信机构作为地方农村金融机构应迅速转变经营思路,有效化解“疫情后遗症”,抓住市场上涌现出的新机遇,在政策杠杆的撬动下,以金融创新打通高质量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任督二脉”。

实施负债结构优化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后疫情时代,农信机构要将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首要任务,灵活运用金融供给增强自身资金的活跃度。一是对内通过绩效杠杆等调节手段有意识的向活期存款、对公存款等低成本存款倾斜,对长期和短期存款结构配置进行合理调配,确保存款满足流动性需求并与贷款期限结构相匹配。二是对外要加强与各家银行的沟通协作,深入开展成本控制合作,扩大定期存款利率自律定价公约签订范围,遏制储蓄存款成本上升势头。三是在合规管理的前提下,高度强化资金营运工作,进一步提升资金营运的专业化水平,用好国家政策,积极申请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腾出资金用于资金营运,使资金营运成为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引导职 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体制机制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政府部门政策引领力必将为推动农信机构迎来发展新机遇创造出新“红利”。一是建议人行和各级政府建立支持农村金融考核机制,将全面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情况作为正向激励内容,并将不当干预、行政越位等内容作为反向约束内容。建议结合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区别制定监管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设性作用。二是受疫情影响,农信机构在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仅靠自身通过传统方式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存在较多困难,此时更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介入和支持。建议政府牵头,创新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方式,如采用优质资产置换农信机构不良贷款或实行不良贷款拍卖,支持其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帮助其走出困境,以便农信机构腾出更多精力,协调更多资源,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希望上级监管部门发挥好在政策制定、平台搭建、秩序维护等方面的作用,从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入手,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建议在引入农业保险机制进一步降低再贴现、再贷款门槛和建立完全市场化担保体系以及实施有效农村金融财政补贴制度等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创建“再贴现示范区”,充分发挥再贴现调结构、降成本功能,支持农信机构探索资金助力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新路径。

实施金融服务创新,深化推进普惠金融 后疫情时代,农信机构要延续在普惠金融领域的优势,纵深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强弱项、补短板,以实际举措有效化解“疫情后遗症”。一是加快数字转型步伐。扎实线下基础业务的同时搭建起线上金融服务渠道,发展规范有序的网络贷款平台,打造小额消费贷款、小额支农类贷款的全互联网运行模式。开发微信银行线上服务功能,实现业务营销线上线下结合和供给需求的对接。在现有数据信息基础上建立起“大数据库”,整合现有零散型信息储备,建设综合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创新开展信贷业务。秉承“控大、抓中、放小”的政策,持续加快小贷业务发展,加快推进“全隔离式小贷分中心”建设,优化小贷业务市场化运作流程。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和农业产业发展为抓手,加大对县域特色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企业支持力度,并对信用良好的中型企业开展“商圈”式集中授信,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三是实施营销创新。从优化人员配置入手,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提高对农信机构员工个人营销业绩的奖惩标准,倒逼员工主动参与营销工作。要加大对信用良好但活跃度较低的客户关系培养,引导客户与农信机构结成“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广设立专职营销部门,打通互联网营销渠道,逐步摆脱传统物理网点对金融服务的约束。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信联社承德审计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