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数字报纸

2019年4月2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3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理论 怎样服务做到让客户满意 农商银行提升服务质效的思考 浅谈农商银行合规文化建设 立足新起点推动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 农信社小额农贷业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信社小额农贷业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 作者 谭恩奎 许茂良

从小额农贷业务在全国农信社系统开展以来,缓解了农民贷款难,支持了“三农”经济发展,在提高农信社经营效益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资源。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额农贷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本文就当前我国小额农贷发展的背景,提出了农信社在小额农贷需要完善的方面和措施。

一)加强产品宣传,提高产品认知度,扩大贷款覆盖率。通过小额农贷规模分析,小额农贷借款户仅占农户的2.6%,同时在所有贷款中的比例不足10%,对比金融需求样本分析的30%潜在需求来讲,投放规模严重不足。根据信息学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双方在作出交易决策前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在交易主体之间始终处于不对称分布状态,任何一方都不能掌握全部的、同样的和必要的信息”的观点,正是由于需求方对小额农贷产品了解不够,存在偏见,因而借贷活动少,金融信息数据欠缺。而作为供给方的农信社正是由于需求方的金融活动少,金融背景模糊,收集信息成本高,从而供给意愿不高。因此农信社要努力加强小额农贷营销,提高其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服务覆盖面,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农户参加金融活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创造农户信用信息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首先,农信社要改变小额农贷发放中等客上门的“坐商”习惯,主动深入村社,开展广泛的评级授信工作,主动营销综合实力强的农户。其次,扩宽营销渠道,除了营业网点、柜台等营销外,农信社可以采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车身宣传等多种渠道营销,扩大受众面。通过宣传工作的推进,将小额农贷产品打造成农信社支农支小、联系农民、服务乡村振兴的“拳头”产品、“民心”产品。

(二)关注年轻客户群,完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在借款主体分布情况分析中看到,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40-50岁客群区间,20-40岁客群区间投放较少。但是根据市场规律,20-40岁的客群因为处于人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在婚姻、事业、家庭等方面金融借款需求旺盛,而40-50岁区间的客群大多事业有成,收入稳定,信贷需求相对较低。这种畸形的投放结构,一方面是信贷管理人员风险偏好的自然体现,认为年轻客群存在收入不够稳定等风险因素,不利于小额农贷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也说明小额农贷产品在设计和宣传方面对年轻客群没有吸引力,年轻人大多崇尚简约和自由,而农贷产品相对与时下流行的“花呗”“京东白条”、甚至是高息网贷而言,从渠道便捷、手续繁简等角度没有任何优势。因此要改变农村金融机构客户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现状,首先必须改变农信社固有的风险偏好,提高信贷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并意识到年轻客户群体是农信社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次要加强小额农贷产品设计和宣传,提供便捷的贷款渠道,高效的办贷流程。

(三)扩大小额农贷额度上下限制,满足人们多元化小额信贷需求。在投放额度分布分析中,5000元以下借款占比少,86%的贷款都集中在两万元,存在“倒金字塔”现象。按照市场规律,随着经济发展,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信贷需求也不例外。所以小额农贷借款额度“倒金字塔”现象充分说明:由于存在小额农贷两万元额度限制,人们的多样化需求都拥挤在两万元这个“天花板”下。而且两万元的小额农贷限额已经实施了多年,在当时是符合人们投资消费的需求,但多年过去,考虑到通货膨胀、物价指数的上涨,什么是“小额”,小额的合理范围是多少,显然已经发生变化,两万元的限额明显不适合现在人们的小额信贷需求。所以,农信社应在充分市场调查的情况下,重新界定小额农贷的上下限制,充分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多样化小额信贷需求。当然,5000元以下贷款分布低,从一另个方面讲也是农信社的市场机会,需要设计一些优于私人借贷便利的产品,替代小额资金的民间借贷市场,用技术和规模需求效益。

(四)实行市场利率,按用途差别化利率定价,实现基本商业可持续性。通过小额农贷利率、其他产品利率及直接负债成本对比分析,目前对小额农贷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最高上浮50%的限制,导致农信社小额农贷收益低于其他贷款收益,接近农信社的直接负债成本。由于农户分散、数量多、单笔贷款金额少,而贷款程序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因此银行管理同样金额的贷款需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例如:同样是5000万元贷款,同样按照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等程序进行操作,公司贷只需要管理一个客户,而小额信贷可能管理2500个客户,付出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更高。这也是小额农贷供给不足的内在原因。同时小额农贷的低利率也容易导致“精英俘获”,出现借名贷款、“垒大户”等现象。正是因为小额农贷利率低于一般抵押、信用贷款利率,存在套利空间,部分村干部、能人等便想方设法获取准入条件低的小额农户贷款,可以预测,当出现供给有限的低息扶贫贷款时,这种有限的资源向少数人聚集的“精英俘获”问题将愈发明显。所以,为了更好的推动小额农贷发展,促进农信社自发积极的提供充足的小额农贷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小额信贷需求,尊重市场规律,实行市场利率,实现商业上的基本可持续性。实践中,广大农民对小额信贷的利率并不敏感,农民贷款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刚性需求,贷款金额小,支付的利息相对少,其关注点更多集中在额度、期限、特别是贷款手续繁简等方面。

此外,在对客户用途分布分析时,生产经营性用途贷款仅占10%,其他消费性贷款用途占比90%。一方面,这体现了农民朋友开始逐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小额农贷对农户生产经营性活动支持引导不够。在国家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前提,所以农信社要充分发挥小额农贷的资源配置作用,根据用途差异化利率定价,可借鉴“格莱珉银行”的先进经验,细分用途、差别定价、奖励守信、惩戒失信,并引导各类资源积极投向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例如:对初次贷款新客户,执行基准利率上浮90%左右,以预防信息不对称;对多次循环贷款且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可在初次贷款利率基础上,适当降低后续贷款利率,鼓励其持续贷款;对逾期1月内来还款的客户,加收10%的逾期罚息督促其按时还款;对逾期3月内的还款客户,加收20%的逾期罚息以示警戒;对逾期6个月及以后才来还款的客户,加收50%的逾期罚息,惩戒其失信行为等。

(五)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品流程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因为国家制度设计原因,广大农民缺少财产权,农房和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还存在很多现实困境,因此,小额农贷成为目前农村最主要的信贷产品,农信社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所以,为了克服当前人员紧,范围广的现状,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农信社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拥抱大数据,优化产品流程,简化办贷手续,实现小额农贷“可得性”和“便利性”的提升,可适时试点上线小额农贷的线上申贷办贷功能,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此外,还应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让每一名员工懂农业、爱农民。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经营者与管理者,由于他们是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人员,这就要求其不仅要懂金融,还要懂农业。只有这样综合性的人才,才能更高效地为农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其次,要设计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村镇建设,健全农信社小额农贷风险保障机制。在广大农村,大部分农户金融背景模糊,信用信息缺失,农信社审贷所需信息不完整。面对这样的困境,政府、农信社、农户需要三方联动,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农信社要积极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合作,推进农户经济档案的数据化建设,丰富农户数据库内容,同时加快信用村镇建设,差别化定价,形成村村有竞争,镇镇有比较的良好信用氛围。二是农信社可建立村组干部的联动机制,密切联系村组干部,形成乡、村、组联动机制。一个村内的不良贷款超过规定比例将影响其他村民贷款的可获得性,从而让村组干部、村民相互间相互监督、共同守信,形成良好的借贷环境。对于性质恶劣的故意拖欠行为,要及时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在享受福利待遇、政府补贴时予以信用关联惩戒。

由于农业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是弱质产业,风险较大。因此,为了保证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对农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对农信社小额农贷税收优惠,弥补其高额的成本;另一方面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充裕小额农贷的资金供给。此外,针对高风险的扶贫类“以贷代补”项目,成立政府性担保机构,共担农信社涉农贷款风险,激发农信社的小额农贷投放热情。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中县农信联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ICP证:京ICP备180384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