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成为经济运行常态化,抗“疫”斗争切换到“下半场”模式。农商银行作为县域中小金融机构,面对疫情冲击后的创伤,该如何强弱项、补短板,有效化解“疫殇后遗症”?为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按下数字转型“加速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农商银行管理层要有明确的数字转型战略,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尤其注重各部门、各条线的协同联动,同步推进业务流程的线上化、管理的体系化、组织的协调化,形成数字化转型的整体建设。二是实行线下业务为基础骨干、线上业务快速穿插的策略。农商银行传统优势是线下营销,能充分运用点多、面广、人熟的优势,迅速形成营销力量。但此次疫情期间,农商银行如同被点住了穴道,发力不得。目前,金融行业的发展已经从要素驱动、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农商银行要以“疫”为鉴,一方面压实线下业务,把线下打造成一个个物理体验为主的金融超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线上渠道的快速“裂变”功能,建立线上“毛细血管”,实现各类金融服务穿插到位。农商银行要通过稳定线下,拓展线上,建立线下、线上的双轨运行模式,尽早实现“两条腿”走路。三是数字转型重点放在渠道建设上,为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搭建“高速公路”。“渠道为王”正成为金融界的共识。疫情期间,农商银行线下渠道全面受阻,线上渠道却能成为“圈客”的有效途径,问题直击农商银行最大技术短板——线上渠道狭窄。后疫情时代,农商银行要积极搭建线上渠道,建设好网上金融服务渠道、网上理财渠道、网上非金融服务场景体验渠道,实现金融服务对接业务单元,非金融服务沟通生活单元的整体格局。作为数字银行基础薄弱的农商银行可以点破面,尝试把握手机银行这条“网上金融高速公路”和聚合支付这个流动的“金融蓄水池”,建设有农商银行特色的数字银行,坚持“小而美、小而精”的数字化思路。
(二)聚焦最有价值的客户资产。一是在获客上,坚持广口获客。农商银行在获客时要面对的现实就是各方面都好的客户被“掐尖了”,都不好的客户是“烫手山芋”,剩下能供选择的大概率就是“夹心客户”。农商银行要学会接受有瑕疵的客户,只要不是“烫手山芋客户”要应收尽收,通过后续进一步甄别,为这些客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在活客上,要在稳客的基础上,激活休眠客户、活跃低强度客户。农商银行要学会培育客户,从客户的信任开始培养,在患难与共中缔结“真心”;从金融消费习惯开始引导,在业务磨合中强化品牌认知。农商银行培养客户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要融合进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场景金融等多内容与形式,结成金融共同体,在价值理念上产生共鸣,打造一个多层次、广角度、立体化的客户生态环境。
(三)持续优化负债结构。一是降低资金组织的成本。通过绩效杠杆等调节手段有意识的向活期存款、对公存款等低成本资金倾斜。二是要存款期限合理错配。在农商银行存款结构中,长期存款与短期存款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配置范围内,使农商银行存款的期限结构既能保持足够的流动性,能够满足客户随时提取存款的需要,又能与农商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相匹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存款的种类要丰富。存款种类的多样化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层次需求。
(四)统筹谋划信贷业务工作。一是要盘点好自己的资产,做好金融“疗伤”准备。在“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的原则下,集中全力为客户进行“金融疗伤”。打好政策“组合拳”,农商银行对农业贷款、小微贷款实行无本续贷、延期付息、支农再贷款、执行LPR贷款利率等综合措施,与客户共克时艰。二是要为迟到的决战提前谋划。受疫情影响,大众的消费需求被压制,但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提速,将迎来消费信贷的决战时刻。为此,农商银行要坚持以快打慢的节奏,圈定客户有效需求,第一时间便将信贷资金精准投放到位。这就要求,在近期人民银行开展的“百行进万企”的活动中,农商银行一定要把工作压实,采集到客户的第一手信息,为下一步对接做好充足准备。三是要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线上贷款产品。一方面线上业务可以提高农商银行工作效率。据悉,目前部分农商银行推出的线上贷款“310”业务非常受市场欢迎,3分钟在线申请,1秒钟资金到账,0人工干预,工作输出效率成几何数增长。随着农商银行核心客户的老龄化,线上办贷将会受到更多年轻客户的追捧。另一方面线上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获客,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限制,有利于扩大普惠金融受益面。(作者单位:吉林桦甸农商银行)